[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走向创新型城区:杨浦转型与城市更新
发布时间:2016-12-21 10:38:42 来源:

走向创新型城区:杨浦转型与城市更新
  发布时间:2016-12-13  阅读次数:83  
张尚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尚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杨浦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文积淀,概括为“三个百年”:百年工业、百年大学和百年市政。杨浦是中国的近代工业发源地,至今保留着许多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工业遗产。拥有多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校,是中国著名大学城。杨浦也是上海最早市政设施的发源地,如自来水厂、电厂、煤气厂等等。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大上海都市计划,准备将市政府搬迁至杨浦,至今还留有许多那个时期的建设遗迹。

 

杨浦从“十一五”开始既提出通过“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创建“知识创新区”的发展目标,但面对老工业区转型过程和激烈的竞争环境,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始终存在。

 

在“四个中心”基础上,“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上海2040提出的发展目标,其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是两个核心内涵,这对杨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需要从全球城市定位下认知杨浦,围绕目标更新、机制更新和空间更新,思考杨浦走向知识创新区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合理的路径。

问题研判与目标重塑

杨浦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良好的区位与边缘化的交通资源配置形成反差,人口结构和知识创新区定位诉求存在差距。从空间上,杨浦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上都存在功能的割裂现象。在城市更新方面,老公房社区多,旧区改造压力大。产权等问题造成滨江工业岸线开发缓慢。设施配套的水平低,相比其他中心城区,吸引知识创新人才的能力弱。

 

“三区联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不在于目标本身,而在于校区、园区和社区之间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知识创新并不是三区的交集。“三区联动”的关键在于机制联动,需要从形式到内涵转型,聚焦创新要素的联动,促使“三区联动”变“物理过程”为“化学作用”。其核心的是要聚焦创新主体,即建立聚焦“创新型人才需求”、“创新型企业需求”以及“创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三大创新要素资源的联动机制。

 

从未来发展目标来看,杨浦无疑需要站在全球城市的视角进行定位。突出以科教资源为特色的知识创新区特质,以创意阶层为核心,构建创新生态环境和创新网络,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人才和企业集聚区。同时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成为上海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交流服务区。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校区、园区、社区与城区的融合,创新活动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完成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区是要跟城区结合在一起的。

转型路径及策略

在过去“三区联动”的基础上,“激活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变革创新机制、营造创新环境”,是杨浦转型的总体思路。在机制上,聚焦创意人群、创新企业、创新基础设施三大创新要素的联动。在空间结构上,加强东中西部的联动,包括大五角场、大滨江、创意社区三大空间板块的联动。通过功能维度、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整合,创新“三区联动”的路径。具体的内容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激活创新要素。聚焦“20-40”人才战略,关注20多岁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以及40岁左右的精英群体,能否留在杨浦创新、创业。关注这两个年龄层次的人才对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和娱乐空间的需求,特别是这对年轻的创业群体,需要控制生活和商务成本。同时培育多样化创新企业集聚的生态网络,增加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

 

(2)创新型城区建设。特别需要强调城区的概念,过去的科技创新依托产业园,但最近几年许多西方国家出现一个发展趋势,即城市化的科技园区。一是再城市化战略,杨浦结合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应推动创新、创意产业与城区发展的集合;二是促进大学功能的外溢,打破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在城区和高校之间的隔阂;三是国际化战略,杨浦几所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是很高的,应充分借助高校的国际化优势,推动杨浦的国际化。

 

(3)重组空间结构体系。总体上形成三个策略分区,西部板块创新功能集聚,提供更多的支撑性公共产品,促进功能联动。中部板块围绕社区更新,提供更多孵化器空间,构建社区空间与城区创新功能紧密结合的创新网络。东部滨江地区则是杨浦未来的战略资源,依托滨水环境和工业遗产资源,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大机遇。

 

优化杨浦的整体交通体系,通过大运量交通推动地区的开发与转型,加强交通廊道和枢纽建设,同时优化生活交通网络对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

 

在时间维度上。近期重点强化西部,滨江与腹地形成锚链结构,推动中部社区更新。中期形成弓箭模式,强化东、中、西三条带的相互支撑。远期强化整体结构,形成东中西的整体联动格局。

(4)六大行动计划。围绕上述基本格局,形成六个方面的功能主题,包括世界滨江主题创意社区主题、人文杨浦主题、国际联创主题、绿色宜居主题、智慧城区主题。

 

(5)重塑杨浦特质。围绕城市更新的基本策略,改善城市微循环系统、以文化导向城市更新、传统社区的更新与示范。

 

从城市更新视角对杨浦转型的思考

第一,关注城市更新的社会性内涵。对杨浦而言,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营造、培育创新功能发育的城区环境。首先,一个充满创意、创新的城市一定是要适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所发生的转变,使之成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国际化、高品质、拥有文化地标的城市。其次,支撑知识创新区的关键在于人才,要为吸引、满足创新、创业群体的生活、工作需求提供空间保障。关注创新模式的转变,机制的新路径:从实验室走向开放的、非线性的创新模式是创新活动的新趋势,城区是三区联动的载体。

 

第二,文化特质对于知识创新的意义。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文化不仅支撑杨浦的功能转型、创新和城市生活,同时也为未来杨浦的多样化塑造提供可能性。百年的工业遗产、老公房社区、20年代的市政建筑……在上海建设一个全球城市背景下,是塑造独特、多样化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资源。同时,一个更加充满魅力、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是支撑创新活动的基础。

 

第三,三区融合的关键核心在于校区、城区的融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成功案例,不仅在于高校的学科优势带来了知识、人才外溢,更是在于周边的空间资源、社区资源支撑了创新活动的需求。特别是周边的老公房社区,提供低成本的居住、工作空间,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以后留在周边,正是有这样的一个群体在,孵化出源源不断的小企业,支撑那些中型,大型设计企业的发展,形成以设计产业为特色的创新网络。但目前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面临转型要求和发展瓶颈,一方面在于现有的设计产业能否通过学科交叉、整合拓展产业链,另一方面在于周边地区能否为创新网络发育和升级提供空间和功能方面的支撑。

第四,社区将是杨浦转型的重要载体。杨浦在过去十多年的开发中,社区资源已成为最大的存量资源,如何将创新功能植入社区更新,将是杨浦转型的重要课题。包括推动老公房改造,作为公租房的重要补充,满足多样的住房需求;国际社区和国际化氛围营造;在社区和邻里中心改造中,增加就业空间,推动复合型社区建设;通过社区公共环境和居住环境整治,控制商务成本,增强对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吸引力等等。

 

第五,存量资源利用中的难题。从物质更新到功能的更新,特别是杨浦这样一个老公房社区、工业厂房资源比较集中的城区,对存量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不仅有许多技术上的难题,还有政策、制度层面的瓶颈需要跨越。

 

第六,重视建成环境更新中的微计划。通过一些城市更新的微计划,对于循序渐进地推动杨浦转型非常重要,例如都市林荫计划、城市绿道计划、滨水空间改善、城市慢道环境整治等城市微循环系统改善,对于提升杨浦的建成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图:杨浦的城市微循环系统

杨浦的未来发展,走向知识创新区和传统工业区的转型交织在一起,城市更新是必然路径,也是巨大挑战。需要适应新常态下发展理念的转变,建立起清晰的目标导向的行动逻辑,破解现实发展中的一些体制障碍,建立起维护城市健康发展的治理机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功能的转变。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